中科院科学家揭示疟原虫抗肝脏肿瘤免疫机制
日期:2017-03-15

  疟原虫属(Plasmodium)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本属生物通称为疟原虫。本属生物中有四种疟原虫会使人类感染疟疾,包括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ovale)。


1.jpg


  这些疟原虫有蚊虫和人两个宿主,包括蚊虫体内的有性繁殖和人体内的无性增殖,携带疟原虫的按蚊通过叮咬人而传播,引起疟疾寒热往来发作,俗称"打摆子"。而其他种类的疟原虫会感染它种动物,包括其他灵长目动物、啮齿目动物、鸟类及爬虫类。


  日前,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课题组首次揭示了疟原虫作为肿瘤抗原表达载体及其抗肝脏肿瘤(HCC)的免疫机制,这为疟原虫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临床前数据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癌靶标》。


  肿瘤免疫治疗利用抗原激活机体免疫,是肿瘤疫苗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大部分抗原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往往强度足够但持久性不足。陈小平课题组通过构建表达GPC3蛋白的疟原虫免疫荷瘤小鼠,刺激机体产生针对GPC3的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研究结果显示,表达GPC3蛋白的疟原虫在免疫小鼠后,小鼠肝脏肿瘤明显受到抑制,其生存率得到了显着提高。与此同时,疟原虫的持续感染为肿瘤抗原的长期表达和释放提供了良好条件。


  该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利用人疟原虫激活肿瘤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的可行性,随着疟原虫红内期及肝内期减毒虫株研究的深入,经基因改造的疟原虫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该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的资助。